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吃喝, 上海


上周末, 跟一班朋友飛到上海玩了幾天, 遊歷就絕對談不上, 吃吃喝喝倒是少不得. 沐恩堂的崇拜, 吉士的本邦滋味, 佳家小店的湯包, 外灘的人來人往, 南京路的喧鬧, 田子坊的特色商舖… 也逐一看過, 嚐過, 感受過; 唯一遺憾的, 或者就只是為什麽肚子容不下多幾個蟹粉小籠包…

回想起來, 上次到上海來己經是六年前的事了, 這些日子, 是上海變得多, 還是自己變得多? 我也說不上…

同行團友的Blog 在此. Also, more pictures can be found here.

Sunday, August 12, 2007

暗戀桃花源

兩個劇團不小心訂到同一個劇場做綵排,一團演的是一齣近代悲劇叫《暗戀》,另一團演的則是一齣古裝喜劇叫《桃花源》。訂場地的問題出在哪裡,沒人知道,劇場管理員也找不到。兩個劇團都急著排戲,互相搶舞台,觀眾一下看《暗戀》片段,一下看《桃花源》片段,兩齣戲永遠兜不齊。直到後來,他們終於決定共用舞台,一團一邊,各自把自己的戲排完。兩齣戲因而開始微妙交集在一起。最後,似乎完成《暗戀》的是《桃花源》,完成《桃花源》的是《暗戀》…

看完了香港話劇團暗戀桃花源的演出, 談不上特别的震憾, 也談不上特别的感動 (結尾一段因戰亂而失散的戀人在異地在病榻旁久別相會的一幕, 也只是顯得有點老生常談), 不過, 心中卻倒是多了一個問號 – "what if?"

劇中糾纏著三個故事:《暗戀》講述的是一對40年代在上海相遇相戀的情侣江濱柳和雲之凡在戰亂中離散, 在命運的作弄下, 雖然同逃亡到台灣, 但在五十多年後, 在江濱柳臨終前方再重遇, 然而事過境遷, 兩人早已擁有各自各的生活和家庭, 回望過去, 不勝唏噓。

《桃花源》可算是一套 “無厘頭”的鬧劇, 借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 作背景而“加鹽加醋”, 講述漁夫老陶 (桃), 因妻子春花 (花) 紅杏出牆搭上了袁老闆 (源), 加上厭棄生活艱難的武陵小鎮而出走, 卻誤闖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雖然在桃花源遇見了他認為是理想生活的國度, 又因難忘己捨他而去的春花而返回武陵。此時老陶發現了春花與袁老闆早己一起生活, 並育有一子, 卻因生計艱困而整日吵吵鬧鬧, 成為一對怨偶。

劇中穿插了一段一個穿紅衣的神秘女子, 不停呼喊尋找一個名“劉子驥”的人。其實劉子驥其人, 也選自桃花源記 - 桃花源記文中末曰: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我的理解是也許劇作者想借劉子驥這人, 借喻每個人心目中一個看似實在但又虛無飄渺的“經歷”, 一個永遠都找不到答案的問題 - 一個"what if?"。文中劉子驥聽聞桃花源之種種, 就照辦煮碗的找尋, 最後只獲得病終的下場。想必劇中神秘女子的下場也會是這樣, 沒有結果... 也許 "what if?" 的答案要留在幻想裡才能夠保持圓滿。

縱觀整個故事, 雖然充滿笑聲, 然而並沒有傳統故事的大團圓結局: 江濱柳和雲之凡最終並沒有 “有情人終成眷屬”; 春花和袁老闆滿以為打發走老陶就可以雙宿雙棲, 可是到頭來也是生活逼人; 神秘女子最終也找不到她的劉子驥... 最圓滿的, 也只是江濱柳幻想如果沒有與雲之凡失散的一個美滿愛情故事, 和老陶在夢想國度桃花源遇見的一對長得像春花和袁老闆一模一樣的男女。但再想深一層, 如果江濱柳和雲之凡沒有失散而一起生活, 結果會不會如想像中美好? 桃花源裡的一對男女, 觀察的日子久了, 也會不會變成現實中的春花和袁老闆一般, 終日互相埋怨呢? 更多的 "what if?" , 更多沒有答案的問題。

劇中有一段提到“留白”, 這是中國畫的一個常用手法, 目的是在有限的畫幅上, 留有一點空白, 不單營造了實在的空間感, 也給賞畫人想像的空間, 創造一個虛擬的意境。其實, "what if?" 也可嘗不是一樣, 就是知道這問題永遠都找不到答案, 就令我們有一個永遠任由自我想像的空間, 在裡頭可以自己隨意發揮, 故事的結局也可以永遠是美麗的, 永遠如自己所想的。

what if… 也許這是上帝給我們生命的一個“留白”吧!

p.s. 總括而言, 暗戀桃花源也算是一齣pretty enjoyable的話劇, 在狂風暴雨下也帶給了我們兩個多小時的娛樂。

p.p.s. 同行的mrs m 的暗戀桃花源blog entry 在這裡

Saturday, June 9, 2007

回憶, 隨想

本來是因為看了一個關於回憶的劇場,所以想談一下自已對回憶的感覺;不過也因為最近經歷了很多很多事,想過了很多很多,也勾起很多很多的回憶,所以哭過、痛過、傷心過之後,更想分享一下。

曾經有人說過:“當你的回憶蓋過了你的夢想,你會發現你已經開始老了。”*這也說得準沒錯。年輕時可能會說,“拍些照片,好讓日後留個美好回憶吧!”,現在就真的要靠照片去重拾那些漸漸失去的回憶了;而夢想,就早被工作壓力、辦公室政治、無聊的Conference Call、Email、文件所取代。 當友人離我們而去,被召喚到天家去了,這幾天我不自覺的將一些過往生活的小片段,在腦海裡如錄像般一一重温,更是百感交集,也令我想了更多關於回憶。

回憶是選擇性的,是片面的:正因為如此,同一間餐廳、同一頓晚餐,總覺得是和心愛的人一起吃的那次最好。 回憶是個人的:沒有兩個相同,沒有人可以施予,也沒有人可以帶走。 回憶是隨機的,有時一些不經意的生活體驗,往往就成為了最深刻的回憶,又或是不想記的往往經常在腦海重現,想記的轉眼就被拋得老遠…

回憶也是矛盾的:“為什麼在回憶裡, 我們只看到自己, 在現實裡, 卻要逃避自己?” (這是彭秀慧在劇場中講的) 最近回憶又忽然間變成集體的了 – 不過說實的,世上真的有“集體回憶”這回事嗎? 你、我、她對天星小輪的回憶,難道真的都“集體”停留在那個現在已拆毀的碼頭上嗎? (例如,對我來說, 那在小輪上層座椅上的星型圖案才是我對天星最深刻的印象 – 或者我也應該開展一個“保衛天星座椅運動”來“保存”我的回憶!)

回憶既帶來傷感,也帶來盼望:傷感是因為有一些人和事,要永遠失落在回憶中才覺得美好;盼望是有了回憶的期待,人才更懂得好好的活每一天,正如電影的對白所說:“戀愛會結束,經歷會留低” – 其實不止是戀情,生活的體驗也是如此。因為人生每一天其實是靠過往一點一滴的經歷和回憶拼湊出來的,所以也不必執著於已成為過去的回憶,其實它們每一天都活在當下之中,只是你沒有留意罷了。